整體業務推動概況
整體業務推動概況 市場是提供大臺北地區市民採購民生物資之重要場所,其中批發市場更有維持公平、公開交易機制之功能,溯源市場處成立之過程,早期為日據時期成立之家畜市場,民國39年中央政府遷臺,本市人口激增,政府為安定民生,於民國40年正式成立家畜市場管理委員會,復配合北區毛豬電化屠宰場之設立及建立屠體決價之交易制度,民國62年更改機關名稱為臺北市肉品市場管理處。後與本府相關單位合併改組為臺北市市場管理處,除繼續經營肉品供銷業務外,亦職掌本市魚、肉、果菜等批發市場及零售市場之規劃、興建、管理與市場幕僚作業,並於96年9月11日為配合政策組織修編,正式掛牌為「臺北市市場處」。 本處管轄範圍包含提供農漁畜產及花卉重要來源的5家批發市場、46處傳統零售市場、8處公有商場、36處超市、46處攤販集中場及3處地下街。這些老舊傳統市場早期依都市計畫規劃而設置,其環境早已因人口變動、區域發展產生位移及變遷,消費者之購買行為亦受社會文化因素,如賣場型態多元化、職業婦女增加、飲食文化改變、消費資訊及選擇增加等不同而改變。尤其標榜低價之大賣場,光臺北市區即21家,服務便利之超商更多達上萬家,在面臨如此競爭之下,許多市場又經歷歲月的洗禮已呈現老舊不堪之狀態,傳統市場多已不符現況需求,而市場又是民生物資重要之來源,如何使傳統市集在社會多元衝擊下有續存空間,提供市民切合其需求之購物新環境,成為本處極重要之任務。 因此,本處本於「滿足消費新需求、再造市場新風貌」之願景,在硬體方面陸續推動許多市場整修及改建,包含興建臺灣第一個由政府出資並符合畜牧法規範之家禽批發市場、第一個與捷運共構之西湖市場、第一次由政府出資增設之攤販遮雨棚、興建花卉批發市場規劃作為「臺灣國際花卉貿易中心」、打造光華數位新天地成為3C產品之購物天堂以及辦理太陽能光電示範市場等,其中興隆市場外牆整修並榮獲本市「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-都市彩妝徵選活動」中「建物立面改善類」金獎。 軟體方面,本處亦輔導市集現代化之經營理念,輔以行銷活動推廣市集之特色,例如舉辦攤商教育訓練、傳統市場節、各市場重新開幕促銷活動。期透過硬體設備之改善,讓傳統市集展現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象,再造市場整潔、明亮的購物新風貌;透過軟體方面經營管理之輔導,提升傳統市集營運績效,滿足民眾高品質、健康的消費新需求。使臺北市傳統市集轉型成為現代化市集,並繼續為民眾提供親切熱情之服務。